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82|回复: 0

【转】略释【大乘二十二种发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 1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末共修学习了《戒律论》第三品菩萨戒的开头部分,其中讲到大乘菩萨菩提心的二十二种发心,对应五道十地,是有次第的发心。有师兄疑问分二十二种分类的原因,而书上讲的比较略,就找到以下的资料,希望作为师兄同修们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参考。

如何区分:资粮道到无学道(佛地)之间修菩提心的差别?结合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将修菩提心的差别以「二十二种发心」作区分,如《现观庄严论》解释广、中、略之《般若经》的内涵中说为「二十二种发心」。(广:十万颂。中:二万五千颂。略:八千颂。)「二十二种发心」之中前前者是因,后后者是果;若将「二十二种发心」结合五道而言,则是前前道是因,后后道是果。《现观庄严论》中直接以二十二种譬喻说明大乘发心,由此间接说明二十二种意义。二十二种譬喻:(1)地、(2)金、(3)新月、(4)火、(5)宝藏、(6)宝源、(7)大海、(8)金刚、(9)山、(10)药、(11)友、(12)如意宝、(13)日、(14)法音之歌、(15)法王、(16)宝库、(17)大路、(18)坐骑、(19)喷泉、(20)雅音 、(21)江河、(22)云。

从意义上来说,这些譬喻都是「具助力」的意义。(1)如「地」的发心,是「具欲求助力」的发心;(2)如「金」的发心,是「具意乐助力」的发心;(3)如「新月」的发心,是「具增上意乐助力」的发心;(4)如「火」的发心,是「具加行助力」的发心;(5)如「宝藏」的发心,是「具布施助力」的发心;(6)如「宝源」的发心,是「具戒律助力」的发心;以此类推。

【大乘资粮道所摄的三种发心】:

首先说明:「具欲求助力」的发心、「具意乐助力」的发心、「具增上意乐助力」的发心。此三者,分别是资粮道下品、资粮道中品、资粮道上品的发心。

(1)如「大地」之「具欲求助力」的发心——资粮道下品。此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與欲求相應之發心,如大地;因為引導一切道,所以是所有善法的依據處故。」此中说到,「具足欲求助力」的发心如「大地」一般,因为是一切白善法的根据处。此发心是一切白善法的根据处,意义上是:此发心能成办资粮道的果报,并且是资粮道之后的各个道,以及佛身语意三门功德的根源处,故称为「如大地的发心」。

(2)如「金」之「具意乐助力」的发心——资粮道中品。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意樂,如純金;因為直至菩提,意樂不衰損故。」直到证得菩提,「意乐」皆不变、不衰损,故称「如金」。不论将黄金放到任何地方,甚至丢到垃圾堆,黄金的本质都不会改变。以此譬喻,意义上说为,不论如何辛勤的行利他之事,资粮道中品菩萨的发心不退转,能持续修行直到证得佛地。资粮道下品的钝根菩萨,有可能因为退失菩提心而堕入声闻独觉道;但是,一旦生起「如金的发心」,菩提心不退转。

将资粮道下品的发心称为「具欲求助力」的发心,其义是说,资粮道下品行者虽然修持六度四摄,但在此阶段还是以「欲求」为主要的修持,因为还未具足能修六度四摄的能力。将资粮道中品的发心称为「具意乐的发心」,其义是说,资粮道中品行者已经受持菩萨戒,因为具足受持菩萨戒的意乐,故称「具意乐的发心」。也就是说,资粮道下品菩萨并非全部都受持菩萨戒,有受持菩萨戒者,也有未受持菩萨戒者;资粮道中品以上的菩萨,则是皆具足受持菩萨戒。

(3)如「初月」之「具增上意乐助力」的发心——资粮道上品。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增上意樂,如初月;因為念住等一切善法不衰竭而廣大增長之故。經云:『舍利子!菩薩安住於般若,應圓滿三十七菩提分。』」将此发心譬喻如同「初月」,月亮从不圆、小小的渐渐成为大圆月,意义上说为,因为大乘资粮道上品行者的发心而能令修道功德越来越增长。又,资粮道中品的发心称为「具意乐」,资粮道上品的发心称为「具增上意乐」,此中差别是:上品资粮者,于利益众生的修行能生起更强烈的意乐,会有「由我来做」的增上意乐。也就是,比较资粮道中品的发心,资粮道上品的发心力量是更为强烈,故称「具增上意乐」的发心。

【大乘加行道所摄的发心】:

(4)如「火」之「具加行助力」的发心——大乘加行道。此发心是「具观修随顺三智之加行」,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觀修隨順三智之加行,具忍辱,如火;因為現前焚毀三種一切智之障礙柴薪故。經云:『於一切智,欲以知、見善加觀察而超越者…。』」见道是真正证二智——道智、基智;加行道则是观修随顺三智——三智的相似分,故称此发心为「随顺三智的之加行」。再者,称加行道的发心为「如火的发心」,意义上说为,如火可将木材焚烧殆尽一般,于加行道可将证得三智的所有障碍断除,如同将「见道所应断之四种分别现行」烧尽一般,故称「如火」的发心。此中,如火烧尽什么?即是烧尽「四种分别现行」——染污品的所取分别现行、清净品的所取分别现行、执实能取分别现行、执假能取分别现行。

「相智」即是佛的一切种智;「道智」是菩萨之智;「基智」是声闻独觉之智。三智都是「圣者现观」,都是见道以上之智。

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个位阶;但是,「二十二种发心」中唯有「如火」之「具加行助力」的发心是属于加行道,主要是因为,加行道的发心能烧尽见道所应断的现行,故只称加行道的发心为「如火的发心」。虽然加行道的四个位阶也能以四种发心来作解释,但因为经典中只说加行道的发心是「如火的发心」,所以此处也是以一个譬喻来解释加行道的发心,其实,将加行道的四个位阶以四个发心作解释,也是可以的。

【大乘见道所摄的发心】:

大乘见道所摄的发心可结合「十度」来说:

(5)大乘初地菩萨的发心——如「宝藏」之「具布施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布施,如大寶藏;因為藉由財物而令所有眾生滿足故。經云:『欲將吝嗇之眾生安置於布施者…。』」初地菩萨的修行以「增上布施度」为主,因此将初地菩萨的发心说为如同大宝藏。意义上说为,初地菩萨的动机是「菩提心」,其助力是「增上布施度」的修行,如同拥有大宝藏一般,不仅能获得一切的受用,还能行布施而令所有众生皆满足,不论财施、无畏施、法施, 并能使悭吝的有情行布施,能使声闻独觉种性者安住于声闻独觉地,菩萨种性者安住于菩萨地。总之,初地菩萨所行的布施有法施、无畏施、财施,由于「增上布施度」的修持,而能使无量无边的有情如愿获得而满足,故将其发心称为「如宝藏的发心」。

(6)大乘第二地菩萨的发心——如「宝源」之「具戒律助力」的发心。所谓「具戒律助力」就是「具足持戒助力」之义。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戒律,如珍寶發源地;因為作為功德寶之所依事。經云:『…違犯戒律…。』」第二地菩萨的发心是「具戒律助力」的发心,如同宝藏的发源地,得到「宝源」可以成办很多的欲求受用、可以利益众多有情,如同能作为未来众多功德的所依事、基础根源,故譬喻如「宝源」。二地菩萨具足三种戒任何一者,并且不仅只修布施度而已,主要以「增上持戒度」的修行为助力,依于「增上持戒度」的修行而能令功德不断的增长,如同「宝源」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宝物,意义上说为,依于「持戒」能令功德源源不断的增长。地道的证悟是否生起,完全依于如同根源之「持戒」的功德而产生,持戒的功德是一切地道证悟的根源处,而此发心如同未来成办「十力」等珍贵功德的基础根源一般,因此譬喻如「宝源」,故将二地菩萨的发心称为「如宝源的发心」。

(7)大乘第三地菩萨的发心——如「大海」之「具忍辱」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忍辱,如大海;因为所有伤损与痛苦之不欲乐降临,(心亦)不紊乱故。经云:『…恼损心者…』。」不论使用武器或将多少石头等等丢入大海中,都不能扰乱动摇大海,故以「大海」为譬喻。意义上说为,第三地菩萨是以「增上忍辱度」的修行为主,忍辱特别增盛,故将其发心称为「具忍辱的发心」。所谓「具忍辱」,就是不论遭遇任何状况都不会动摇修菩萨行。

(8)大乘第四地菩萨的发心——如「金刚」之「具精进」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精进,如金刚;因为坚稳相信(般若)道,所以不从大乘变异之故。经云:『…懈怠者…』。」因为第四地菩萨是以「增上精进度」的修行为主,对无上菩提具足坚稳的信心,任何障碍都不能阻碍,也就是不会被「精进」的相违品「懈怠」所阻碍,其发心如同「金刚」的质地非常坚硬,不论任何状况下都不会改变,是故,将第四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同「金刚」。

如前说明,初地菩萨的发心是结合「布施度」而言,不仅自己不悭吝能行布施,也能令其他有情不悭吝而行布施;第二地菩萨的发心是结合「持戒度」而言,不仅自身不破戒,也能令其他有情持戒清净;第三地菩萨的发心是结合「忍辱度」而言,不仅自身不伤害有情,也能令其他有情不伤害其余者;第四地菩萨的发心是结合「精进度」而言,不仅自身能对无上菩提生起坚稳的信心,也能令其他有情生起精进、不懈怠,并且对无上菩提生起坚稳的信心。

(9)大乘第五地菩萨的发心——如「山王」之「具禅定」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禅定,如山王;因为等持坚稳,故所缘行相不被散乱 所转动。经云:『…心散乱…』。」第五地菩萨的发心是「具禅定」助力的发心,因为是以「增上静虑度」为主要的修行。将第五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山王」一般,即使地震也不会动摇,以炸弹也不能破坏。意义上说为,第五地菩萨的发心已经非常坚定,因为已获得坚稳的禅定,所以不被「执为实有」之执所散乱,能于任何善法坚稳而行,不仅自身不被散乱所扰,并能令其他有情安住禅定而无散乱。

(10)大乘第六地菩萨的发心——如「药方」之「具般若」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般若波罗蜜多,如药方;因为完尽消除烦恼与所知障之疾病故。经云:『…恶慧…。』」将第六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同「药方」,能遮除病因──烦恼障与所知障。因为第六地菩萨是以「增上般若度」的修行为主,并且经过长时的修习,不仅自身不随恶慧而转,也能令其余有情不随恶慧而转,并安置其余有情于证无我慧。

以上,结合增上六度的修行而说菩萨发心——增上布施度、增上持戒度度、增上忍辱度、增上精进度、增上静虑度、增上般若度。具「布施」助力的发心,能安置有情于布施;具「持戒」助力的发心,能安置有情于持戒等,如此类推。总之,初地以上的菩萨,不论行任何善都能回向无上菩提,因此能广大的利益众生。若将所行任何小善皆回向无上菩提,未成佛之前善根绝不会殆尽,如同水滴入大海,大海未干枯之前,所滴入的水也不会干枯,也就是,将所行的任何小善皆回向无上菩提,善根将永不尽。

结合「六度」说大乘发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智慧),即是大乘第一地到第六地菩萨的发心。再加上「四度」──善巧方便、誓愿、力、智,即是「十度」,即是大乘第一地到第十地菩萨的发心。如以下,开始说明第七地菩萨的发心:

(11)大乘第七地菩萨的发心——如「善知识(善友)」之「具善巧方便」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善巧方便,如善知识;因为以不舍众生之方便——四无量,于一切分际(就是「一切时处」的意思)永远不舍离众生之利益故。经云:『虽只发一善心,亦以善巧方便…。』」七地菩萨的发心是「具善巧方便」的发心,如同善知识(善友)一般。此中「善知识」(善友),意谓不论有情的种性差别或是处于可怜等等任何情境,都能以悲悯心而行饶益,能善巧引导有情修行入道或行善,如同一位引导者、照顾者,故譬喻七地菩萨的发心如「善知识」。意义上说为,七地菩萨以不舍众生「四无量心」之方便,为了引导一切有情而能忍受种种苦行,不仅能暂时安置有情于解脱,究竟上能安置有情于无住涅盘,也就是,能安置有情于「增上生」或「决定胜」的果位,因为已经具足「善巧方便」之力的缘故。

(12)大乘第八地菩萨的发心——如「如意宝」之「具誓愿」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誓愿,如如意宝;因为以掌控成果之法——五神通,成办所希冀之果故。经云:『证成菩提佛身与…。』」只要对「如意宝」发愿,皆能令发愿如愿以偿。将第八地菩萨的发心譬喻为「如意宝」,意义上说为,第八地菩萨是以「增上誓愿度」的修行为主,并且具足「五种神通」,故能先以神通观察有情的需要,后再依有情的需要而成办其所求,能成办一切有情各自所希求的结果,希求佛果者,安置其于佛果;希求登地者,安置其于初地以上之地;尚未入道者,安置其于道中,也就是,能安置有情于尚未获得之果。因为菩萨已经发愿,并且第八地菩萨是以「增上誓愿度」的修行为主,又具足「五种神通」,依于如是势力,如其所发愿,故能成办佛身或功德之类,能使有情的愿望皆如愿以偿,故将其发心譬喻如「如意宝」。

(13)大乘第九地菩萨的发心——如「日」之「具力」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力,如日;因为以四摄法令所化完全成熟故。经云:『以菩萨之饮食、衣物等,令众生心中所想完全圆满…。』」第九地菩萨是以「增上力度」的修行为主,故将其发心譬喻如「日」一般,因为太阳能令农作物、庄稼等成熟,如稻谷类、果实类等等。意义上说为,因为第九地菩萨是以「增上力度」的修行为主,故能令需求衣物者、需求以饮解渴者,等等所化机皆获得满足,并于有情获得满足之后为其说法,令未入道之所化能入道,已入道者能辗转增上;能令有情获得四种果报——欲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如是,因为能令有情心相续于道上成熟的缘故,将其发心譬喻如「日」。

(14)大乘第十地菩萨的发心——如「悦耳法音」之「具智慧波罗蜜」助力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智慧波罗蜜,如悦耳之法音;因为以证获解脱之法——四无碍解,宣说令所化欲求之法故。经云:『菩萨修学二十空…。』」此中,以干达婆的悦耳歌声作为譬喻,因为有情听到干达婆的悦耳歌声,很自然的就会生起贪爱心,故以如「悦耳的法音」譬喻第十地菩萨的发心,意义上说为,第十地菩萨是以「增上智慧度」(增上智能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主,故能以证获解脱之法——四无碍解,恒常的为欲求解脱的所化机说法,令欲求解脱的补特伽罗获得所欲求之法。第十地菩萨,不仅自身已证悟「二十空」,已了悟世俗谛和胜义谛,甚至对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大种、一切微尘都能如实了悟,并且因为是以「增上智慧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主,故能透过「四无碍解」而令所化证「二十空性」、获得证二谛的智慧。

以上,将菩萨的发心结合「十度」而说。一般安立有「六度」,「六度」之外再安立「四度」,共计为「十度」。此「四度」是摄于第六度「般若度」中,即是:善巧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将「十地」结合「十度」,即是十地各地菩萨是以各度的增上修行为主,如是安立有「十度」,例如,初地菩萨是以「增上布施度」的修行为主,二地菩萨是以「增上持戒度」的修行为主,如此类推,第九地菩萨是以「力度」的修行为主,乃至第十地菩萨是以「智度」的修行为主。若是以「六度」,则是将十度中的后四度摄于第六度「般若度」中。所谓「十度」,最主要是依菩萨从资粮道开始修行所发的「菩提心」而区分。

【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

「三清净地」是: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各自有如下五种,并且是于「后得位」有的。

(15)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如「大王」之「具神通」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神通,如大王;因为藉由已获得证悟、不失坏之无有滞碍神力,成办利他之故。经云:『菩萨以一念发心,超越十方所有世界…。』」因为国王具有权力,所以能造福人民,当国王知道人民的需求,就能运用所拥有的权力而造福人民,故将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国王」。意义上说为,安住于八地以上的菩萨,具足不失坏、无有滞碍的神通,能易于成办利他。例如,从大海中取出一毛发,而不伤害大海中任一有情;轻易的息除火灾、风灾等等灾害;将三千大千世界或是须弥山放置在一根草端上,而不伤害任一有情;以金刚跏趺坐,端坐于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之中,而且遍满虚空,具足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之种种殊胜功德。是故,对此等菩萨生起恭敬信心,可集聚广大无边的功德并获得利益。

(16)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如「宝库」之「具福德与智慧」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福智资粮,如宝库;因为无上菩提之亲示——福德与智慧资粮如同丰盛之宝库般故。经云:『菩萨!十方佛、声闻、与菩萨僧众…。』」此中,「亲示」有「接近」之义。如文「无上菩提之亲示」,即是意谓,因已具足福德及智慧资粮,故能迅速成办无上菩提,因此称为「亲示」,也就是接近无上菩提的意思。又,三清净地菩萨能于十方诸如来、菩萨,以及所有僧伽外出托钵时,以供养鲜花及行种种承事,因此集聚广大无边的福德资粮;并能安置一切有情于声闻独觉四种果位、圣者菩萨地果位、佛果位。为何能如此?即是依于所集聚的福德及智慧资粮的缘故,因此将其发心譬喻如同「宝库」。

(17)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如「大道路」之「具菩提分法」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具有「三十七菩提分」的助力,故将其发心譬喻如「大道路」一般。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大道路;因为三时之所有圣贤皆从彼道行走且随行之故。经云:『菩萨欲证三时一切诸佛之功德…。』」此中,「大道路」意谓往来的大路。因为具足「三十七菩提分」的助力,如同「大道路」一般,依此大道路可获得三时诸圣者、三时诸佛所证的佛果,故将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大道路」。意义上说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所有圣者(经典中所指是圣者,间接亦包含资粮道、加行道),都是依此大道路而到涅盘,如文说「因为三时之所有圣贤皆从彼道行走且随行之故」,此中「圣贤」,特别指大乘圣者,并不是声闻独觉乘圣者。

(18)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如「坐骑 ㄑㄧˊ」之「具悲心与胜观」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悲心与胜观,如坐骑;因为不堕入轮回或涅盘任何之中,所以易行故。经云:『菩萨先行于声闻…。』」此中,「悲心」是指大悲心,「胜观」是指「现证空性之殊胜毗钵舍那」。三清净地菩萨具「悲心」与「胜观」,所以不堕入轮回、涅盘任何一之中,能迅速证得佛之遍智,故称「易行」;又因为具足如是殊胜功德,故能顺利将乘坐者送达目的地,不会半路停止或抛弃乘坐者,故将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譬喻如「坐骑」。此中,如何安立不堕入轮回、涅盘二者任一?具有「大悲」,故不堕入仅断烦恼的涅盘,即所谓「悲不住涅盘」;修行「大悲心所摄之空性智慧」,故不堕入轮回,即所谓「智不住三有」。再者,「无住涅盘」之「无住」,即是不安住。不安住什么?不安住「常边」、「断边」——常边是堕「三有边」,断边是堕「寂灭边」。为何三清净地菩萨不住常、断二边?因为依于修「大悲心」及「胜观」(现证空性之殊胜毗钵舍那)之力的缘故。

(19)大乘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如「喷泉」之「具总持与辩才」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总持与辩才,如不断涌出泉水之喷泉;因为忆持以往听闻或未听闻之法而不竭尽之故。经云:『十方一切诸佛已说、正说、将说…。』」此中,何谓「总持」?「总持」另有「陀罗尼」之义。有「四种总持」:法总持、义总持(或名:词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是对佛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以咒去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安忍法的究竟实相而不忘失。

又,三清净地菩萨具足「辩才」——为利益他有情而说法之辩才,即所谓「辩才无碍」。如是,「总持」主要是指自身能忆持词义的功德,「辩才」则是为他宣说法的功德。因为具足「总持」的缘故,所以能忆持已听闻之法而不忘失;因为具足「辩才」的缘故,所以能听闻到未听闻之法,能为利益他有情而无碍说法,如文,经云:「以总持作忆持,以辩才而无穷无尽。」由于三清净地菩萨具足「总持」及「无碍辩才」而为他有情说法,故将其发心譬喻如「喷泉」的发心。「喷泉」并不是从山上流下的「瀑布」,而是从地上涌出的喷水,并且是源源不断。

如上所说,三清净地菩萨所摄的发心有五:(一)具神通的发心、(二)具福智资粮的发心、(三)具三十七菩提分的发心、(四)具悲心和胜观的发心、(五)具总持和辩才的发心。五种发心都是后得位之智(后得智),因为入定根本智并不显现菩提心;又,十地菩萨以下的菩提心一定是分别知,于入定根本智中并不现前,因为根本智必定是现量、现前。此五种发心于三清净地菩萨的后得位皆是有的,也就是,八地所摄的有五个,九地所摄有五个,十地所摄都有五个,五种发心是三清净地菩萨所摄的特别殊胜道。

【佛地所摄的发心】:

佛地所摄的发心有三,分别是:加行发心、正行发心、结行发心。

(20)佛地所摄的「加行发心」——如「雅音」之「具法之喜筵」的发心。此发心是「遍智(一切相智)第一剎那的因」,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四法印之喜筵,如雅音;因为对欲求解脱之所化宣扬使从轮回解脱之悦声。经云:『于十方各地世界之间黑暗无光之处,以身光作照耀后,令受生于彼处之有情听闻三宝声名…。』」此中,「具四法印之喜筵」即是指「四法印」: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雅音」即是指很好听的声音。因为有情喜爱雅音(很好听的声音),故将佛地所摄的发心譬喻如「雅音」,意义上说为,依于「四法印」之「雅音」能令希求解脱的所化机从轮回中解脱。此是佛地所摄的发心,也是十地菩萨后得位之最后剎那的发心;因为是十地菩萨后得位之最后剎那的发心,所以也是第一剎那佛果的因(遍智第一剎那的因),也就是,其是「与第一剎那的一切相智同时存在的菩提心」的因,故此发心是佛地所摄的「加行发心」。又,十地菩萨于后得位的所行,如转法轮等等,与佛是相同的。

(21)佛地所摄的「正行发心」——如「江河」之「具同路之道」的发心。此发心是「与遍智(一切相智)第一剎那同时生起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具相同道路之道,如江河水流;因为证获自然共聚一切所化之能力,所以利他事业无相异故。经云:『于十方各个无量无边之世界中,众生眼瞎盲、耳聋、疯狂、裸露、饥饿、口渴等…。』」此是「与证得遍智(一切相智)第一剎那同时存在」的发心,是「具相同道路之道」助力的发心,譬喻如江河流水。意义上说为,能以一语同时去除一切有情的众多烦恼,能以一语同时利益众多有情,故将其发心譬喻如「江河」一般,江河流水一直往下流,依有情的不同界(种性)及意愿而行利益之事,如令十方有情脱离眼瞎、耳聋、哑巴、精神不正常等等痛苦,并安置有情于人天的果报,安置有情获得无漏蕴,安置有情于五道中,能如是行利生事业,主要是随大悲而转,故能如同江河流水一般,任运的、不断的行利益有情的事业,令有情远离痛苦,安置有情于无上菩提。

(22)佛地所摄的「结行发心」——如「云」之「具法身」的发心。此发心是「遍智第二剎那时生起的发心」。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示现十二项事迹后,相应于从事众生利益之法身之发心,如云;因为安住于兜率天以及自彼降住母胎等等十二相 成道,于任何时候皆能善加示现之故。经云:『舍利子!另外菩萨示现如来之行径…。』」如文所说,能在同一时间示现佛的十二项事迹。为何能如此?因为已经证得法身。因为是证得法身所摄的发心,故称如「云」的发心,意义上说为,如云一般,可行于各处,降下雨霖而滋润大地,如同此一般,示现十二项事迹而行无量无边之利生事业。

如上说明「二十二种发心」,其界限,如《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中说:「其中,前三种发心为初学地所含摄。」如地、如金、如新月的三种发心,是初学地所摄。又,文说:「依次为资粮道的下品、中品、上品所含摄故。」如火、如宝藏、如宝源的三种发心,分别是资粮道下品、中品、上品所摄。又,文说:「具加行彼项为趣入第一地之道所含摄;为大乘加行道所含摄故。」加行道「如火的发心」是第一地(初地)的因,此发心是加行道所摄。接着后面的十种发心,则是十地所摄,也就是见道及修道所摄,如文说:「其次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含摄,因为依次是具有成为十地本质之见道、与修道所行境之故。」再者,随后的五种发心是三清净地菩萨所摄,如文说:「具有六神通等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含摄,为三净地所含摄故。」再者,最后三种发心是佛地所摄,如文说:「因为从佛地之加行、正行、结行方面依次含摄之故。」此三种发心分别是:「遍智第一剎那的因」、「与遍智第一剎那同时生起的发心」、「遍智第二剎那时生起的发心」。

以上,简略说明「二十二种发心」。关于菩萨道、三十七菩提分、一切种智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可参见《现观庄严论》第四品的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4-20 18:45 , Processed in 0.1160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