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67|回复: 5

常见的一些佛教词汇(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2 1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迦牟尼佛本生如意树

释迦牟尼佛本生如意树
我们经常会在经典或论中见到这些词汇,现收集一些如下,来源为互联网,不当之处敬请师兄们指正。
1、 四大: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
  四大之“大”,有两种含义:①相大,如大山大地,大江大海,大山劫火,黑团风、龙卷风等;②用大,一切物体皆为四大组成(所造)。说一切有部认为,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其业用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其业用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有一定的动力,其业用能使物成长。四大分内外两类,动物体内的四大称内四大,动物体外的四大称外四大。四大又有实假之分。从四大的坚湿暖动诸性而言,唯身根能感触,属触处所摄色,为实四大;眼根所见的四大,是形色(地水火风的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形状)和颜色(地水火风的青、黄、赤、白、黑等颜色),属假四大。佛教认为人身亦由四大构成,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

2、 三有:[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与“三界”意义等同。
一、欲有:  谓欲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  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指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指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

3、四无量与四梵住:《胜藏经》中云:“舍利子,未真实发心或未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四者即是四梵住,现行于三有中;若是真实发心或已随真实发心之慈悲喜舍则是四无量,行于涅槃道之故。”
4、四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发表于 2010-6-22 1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 鸣出这么些东西实属不易:-)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14: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蕴(梵文:skandha ;藏文:Phung 一po )
五蕴是芸芸众生的组成部分,包括:1 )色蕴;2 )受蕴;3 )想蕴;4 )行蕴;5 )识蕴。色蕴是“身”,其他四蕴是“意”。
(二)        无上瑜伽部(梵文:Anuttarayogatantra ;藏文:rNal - vbor 一bla 一na - med - pavi 一rgyud)
无上瑜伽部  是四大密续中最复杂、最深奥的一部,特别强调禅修中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个阶段。早期宁玛派将无上瑜伽部(或称内瑜伽部)分为三类:l )大瑜伽方便续部 ;2 )瑜伽智慧续部 ;3 )方便智慧无二部 。后来的新教派将无上瑜伽部分为:l ) 父续;2 )母续;3 )无二续部。《 密集金刚密续》 、《 怖畏金刚密续》 和《阎魔女密续》 是主要父续;《 转轮王密续》 、《 金刚瑜伽母密续》 和《 喜金刚密续》 是主要母续;《 时轮金刚密续》 是主要无二续。《 父续》 强调方便或方法及“幻身”的发展,《母续》 强调智慧和“明光”的培养是空与乐的结合。
(三)        中阴(梵文:antarabhava , anubhava ;藏文:Bar 一do )
据说,从象征意义上来看,死亡与转世之间的中间阶段要持续四十九天,达到中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临终中阴”,是经历死亡的阶段。第二阶段叫做实相中阴,是善相神和怒相神显现的主要阶段。第三阶段是寻求转世的投生中阴。“生命本体”的经历也可以进一步分为醒分际、梦分际和禅定三个中阴状态。
(四)        中脉(梵文:avadhuti ;藏文:rTsa -dbu -ma )
中脉是指轴线上或居中的脉道,它垂直贯穿整个身体,从会阴直到头顶,并经过五大神经丛或五大脉轮。
(五)        断行(梵文:Chod ;藏文:gCod )
藏文“gCod ”一词的意思是“断行”。这个独特的禅定修习是由印度大成就者帕• 当巴桑杰传入西藏的,他又将教法传承给其藏族女大弟子玛久拉珍。修断行的目的是断灭对自我欣赏的依恋,借用强力的观修方法切开自己的身体,将其供奉给饿鬼。要在夜深人静之际,在与世隔绝的尸林孤寂地修断行。
(六)        明光(梵文:prabhasvara ;藏文:Vod 一gsal )
“明光”是最精炼或最细微的“意”,只有愚钝的“意”不再活跃之时才能得以展示。尽管明光的内在射线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但通常只有在死亡之际更愚钝的“意”融入时才能体验到明光。在无上瑜伽部的圆满次第阶段,修持者要学会如何控制体内所有重要的气,如何唤醒停留在心部成为金刚滴露的“明光之意”,从而激起对死亡的体验。密续中死亡经历中的“母明光”和经过禅修培养的“子明光”是有区别的。
(七)        识(梵文:vijnana ;藏文:Shes-pa , rNam -shes )
“识”分为六类或八类。“六识”是五感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和意识。另两个为阿赖耶识  和未那识 ,与“六识”一起构成“八识”。
(八)        法身(梵文:Dharmakaya ;藏文:Chos • sku ) 法身指佛陀圆菩提心的纯净空性。
(九)        寒林八饰(藏文:Dur -khrod - kyi 一chas-brgyad )
寒林八饰是最怒相神的八件服饰或“必需品”。前三件是面部用品,后三件是身上用品,最后两件是臂饰、头饰或项饰。寒林八饰包括:l )尸灰点子 ,涂抹前额;2 )鲜血明点 ,涂抹鼻子的三个突出部分和脸颊;3 )人油胭脂 ,涂抹在下领或喉部;4 )披在背上的象皮肩披 ;5 )围在脖子上的恶人全皮 ;6 )虎皮围裙  ;7 )五种姓龙神的“旋转蛇饰”; 8 )五骼骸冠头饰和五十五个干骸骸或新割的人头做成的头饰。有时,金翅鸟的双翼和一团喷焰智慧火也包括在怒相神的第九件和第十件服饰中。
(十)        八大随佛菩萨(梵文:asta 一upaputra ;藏文:Ne 一bavi 一sras-brgyad )
八大随佛菩萨指的是八大男性菩萨:l )文殊菩萨;2 )观世音菩萨;3 )金刚手菩萨;4 )弥勒菩萨;5 )普贤菩萨;6 )虚空藏菩萨;7 )地藏王菩萨;8 )除盖障菩萨。承托着佛陀菩提宝座的八只狮子是八大菩萨的象征。
(十一)        八难(astabhaya , astaghora ;藏文:vjigs -pa 一brgyad )
八难包括:l )火难(嗔); 2 )水难(执); 3 )狮难(漫); 4 )象难(痴); 5 )牢狱难(贪); 6 )龙难(嫉); 7 )非人难(疑); 8 )贼难(谬见)。圣度母和十一面观音是保护芸芸众生免遭“八难”的两大菩萨。
(十二)        八大尸林(梵文:astamahasmasana ;藏文:Dur-khrod - chen 一po - brgyad )
八大尸林(寒林)是古印度主要的八大墓地,许多佛教信徒和密修瑜伽师在此处静修获得成就。据说,从神话学上来看,八大尸林生成于恶魔楼陀罗 被肢解的身体的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进入金刚乘众多怒相神的坛城中形成八大尸林的外圈保护轮。八大尸林均有特定的树、湖、云、火、护方神、护地神、龙神、大成就者、山、塔和各种各样的尸体、精灵、动物、瑜伽师、瑜伽母和博学的持修者。一般列出的在四大位上的四大寒林是:l )东方暴虐寒林;2 )南方骨锁寒林;3 )西方金刚焰寒林;4 )北方密丛寒林。四小方位上的寒林是:5 )东南方吉祥寒林;6 )西南方幽暗寒林;7 )西北方啾啾寒林;8 ) 东北方狂笑寒林。
(十三)        八苦(梵文:astadukha ,藏文:sDug - bsngal -brgyad )
八苦包括:l )生苦;2 )病苦;3 )老苦;4 )死苦;5 )爱别离苦;6 )怨憎会苦;7 ) 求不得苦;8 )不欲临苦。
(十四)        世间八法(梵文:astalokadharma ;藏文:vjigs 一rten 一chos 一brgyad )
世间八法是:利、衰、誉、毁、称、讥、苦、乐。
(十五)        八正道(梵文:astangamarga ;藏文:vPhags 一Iam 一yan 一lag 一brgyad )
“八正道”直接源自佛陀在斯里那他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宣讲的“四圣谛”中的最后一谛“灭谛”。“八正道”是断灭痛苦、培养菩萨圆满态度的方法。此道包括:l )正见;2 )正思;3 )正语;4 )正业;5 )正命;6 ) l正精进;7 ) 正念;8 )正定
(十六)        空性(梵文:shunya , shunyata ;藏文:sTong- pa -nyid )
空性指现实的终极本性,完全不存在于“人空”和“法空”中,而在“我空”和“他空”之中。空性是“终极真理”、“法性”和“真如” 的同义词。大乘佛教经文中提到二空、四空、十六或二十空。
(十七)        五部佛(梵文:panchakula ;藏文:Rigs-Inga )
五部佛也叫做“五种姓佛”,分别是:l )不动如来(金刚部); 2 )大日如来(如来部); 3 )宝生如来(宝生部); 4 )无量光如来(莲花部); 5 )不空成就如来(羯磨部)。梵文“kula '(藏文:Rigs )一词的意思是“家族”或“部族”。在西方,五佛一般被称作“五禅佛”。
(十八)        五道(梵文:panchamarga ;藏文:Lam-Inga )
通达佛性的“五道” ,即:l )资粮道 ;2 )加行道 ;3 )见道 ;4 )修道 ;5 )无学道 。
(十九)        四等至(梵文:catursamapatti ;藏文:sNyoms 一vjug • bzhi )
四等至  为四个最平和的境性之相,获得四等至可以使人投生于四大无色天中。四等至分为:l )空无边处等至 ;2 )识无边处等至 ;3 )无所有处等至 ;4 )非有非非有处等至  。
(二十)        四业(梵文:caturkriya ;藏文:Phrin -las - bzhi )
四业具有得道之人果法的功能。在佛教密续中,护摩火供仪式通常表现出四业。四业包括:1 )息业 ;2 )增业 ;3 )怀业 ;4 )诛业 。息业指的通过除障和除病进行净化和安抚。增业指的是增富或使人富有和长寿。怀业指的是控制局面的影响或吸引力。怒相神、毁灭神或BL行动都意味着灭除混乱和障碍。有时,“任定业”作为第五业加入其中。
(二十一)        四续部(梵文:caturtantra ;藏文:rGyud 一sde- bzhi )
金刚乘瑜伽四续分类为:l )事部 ,主要强调外在活动和礼仪;2 )行部 ,既强调外在礼仪修习,又强调内在观修;3 )瑜伽部 ,主要强调内在瑜伽修习或禅修;4)无上瑜伽部 ,极为强调“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观修。
(二十二)        四加行(藏文:Thun 一mongs - kyi -sngon - vgro 一bzhi )
“四加行”也叫“四禅定”。“四禅定”是前行阶段 禅修的四大内容,以克服“执”、并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第一加行为禅修生;第二加行为反思死亡与不灭;第三加行为禅修因果规律之羯磨;第四加行禅修轮回的痛苦与苦难。
(二十三)        四静虑(梵文:caturdhyana ;藏文:bsam-gtan-bzhi )
“四静虑” 是人在神的最高色界转世而进行禅修的四个阶段。“四静虑”的特点是断灭:l )身体的痛苦或不适;2 )精神或情绪上的不快;3 )令人愉悦的激动;4 )世俗的欢愉体验。
(二十四)        四解脱门(藏文:rNam -par thar- pavi -sgo- bzhi )
人们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达到解脱:l )空解脱门(空三昧); 2 )无相解脱门(无相三昧); 3 )无愿解脱门(无愿三昧); 4 )终极空性或万象皆空。
(二十五)        四空(梵文:caturshunyata ;藏文:sTong • nyid 一bzhi )
四空包括:1)空 ;2 )极空 ;3 )大空 ;4 )一切空 。在密宗体系中,与“四空”相对应的是:1 )自性空;2 )无法空;3 )他法空;4 )法相空。“四空”可分类为:l )有性空;2 )无性空;3 )自性空;4 )他性空。
(二十六)        四无量《 梵文:catvary 一apramanani ;藏文:Tsha-med -bzhi )
四无量也称作“四无量心”或“四梵往”。四无量指的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是无量地使众生免于痛苦的利他愿望;悲无量是无量地使众生享受快乐;喜无量是无量地让众生处于解脱的喜乐之中;舍无量是让众生舍弃“执”与“嗔”平等相待的愿望。
(二十七)        四圣谛(梵文:catuharyasatya ;藏文;vPhags - pavi- bden - pa -bzhi )
四圣谛是以释迎牟尼在斯里那他鹿野苑的首次传道为依据的。四圣谛包括:l )苦谛;2 )道谛;3 )业谛;4 )灭谛。
(二十八)        四障(梵文:caturavarana ;藏文:sGrib • bzhi )
四障包括:l )烦恼障;2 )碍对障;3 )所知障;4 )贪著障。
(二十九)        四摄法(藏文:bsDu - bavi -ngos -po -bzhi )
菩萨摄持弟子的四种方法:l )布施摄;2 )爱语摄;3 )利行摄;4 )同事摄。
(三十)        七支(梵文:saptanga ; 藏文:Yan-lag-bdun-pa)
修“七支”以净化“惑”并积下阴德,“七支”包括:1)礼拜;2 )供奉;3)忏悔;4)随喜;5 )皈依;6)发心;7)回向。
(三十一)        七圣财(梵文:saptadhana ;藏文:vPhags -pavi -nor -bdun )
七圣财包括:1 )信;2 )戒;3 )闻;4 )舍;5 )惭;6 )愧;7 )慧。七圣财是随一位转轮王的诞生而生成。
(三十二)        六度(梵文:satparamita ; 藏文:PHar-phyin-drun)
六度为:l )布施;2 ) 持戒;3)忍辱;4)精进;5)静虑;6)智慧。“六度”中前五度是“阳性”的方法或方便,形成“清净” 。最后一度“慧”是“阴性”的,构成“智” 。
(三十三)        十六空(梵文:sodashashunyata ;藏文:sTong 一nyid 一bcu 一drug )
《般若波罗蜜经》 共列出十六种空,用于不同的现象显示。它们是:l )内空 ;2 )外空 ;3 )内外空 ;4 )空空 ;5 )大空 ;6 )胜义空 ;7 )有为空 ;8 )无为空 ;
9 )无际空 ;10 )毕竟空 ;11 )散空 ;12 )本性空 ;13 )一切法空 ;14 )自相空  ;巧)不可得空 ;16 )无法自性空  。就空性而言,十一六空在本质上基本相同,即:内在的自我认定或外在的现象的终极空性。在大乘佛教经文中也可以看到二空、四空、八空、于六空和二十空。
(三十四)        十方(梵文:dasadik ;藏文:Phyogs - bcu )
十方包括:东、南、西、北四大基本方位、四小基本方位以及上顶下底。中心点可能也包括在内,成为第十一方,象征着十一面观音。
(三十五)        十恶(梵文十恶为: dasa • akushalani ;藏文:Mi- dge - ba - bcu )
十恶为:l )杀;2 )盗;3 )淫;4 )妄语;5 )离间语;6 )恶语;7 )绮语;8 ) 贪心 ;9)害心;10)邪见。1 ~3 为身不善,4 ~7 为语不善,8 ~10 是意不善。同修“十善” 以抑制上面所列的“十恶”。
(三十六)        十度(梵文:dasaparamits ;藏文:Phar 一phyin-bcu )
十度为:l )布施;2 )持戒;3 )忍辱;4 )精进;5 )禅定;6 )智慧;7 )方便;8 ) 愿;9 )力;10 )智。
(三十七)        如来十力(梵文:dasabala ;藏文:sTobs 一bcu )
如来十力是达到菩萨道“第八道品”  的佛或菩萨的十种力量:它们是:1 )知处非处智力;2 )知自业智力;3 )知种种解智力;4 )知种种界智力;5 )知根胜劣智力;6 )知遍趣行智力;7 )知净虑解脱等持等至等智力;8 )知宿命随念智力;9 )知死生智力;10 )知漏尽智力。
(三十八)        三十七道品(梵文:saptatrimsa -bodhipakshadharma;藏文:Byang - phyogs - so - bdun )
三十七道品是相随的修法,指通过修法达到圆满。在小乘佛教中,修三十七道品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在大乘佛教中,通过菩萨的十个果位可以获得圆满或成佛。三十七道品可分成七大类,与“菩提五道”相对应。三十七道品分别是:l )四念往;2 )四正断;3 )四神足;4 )五根;5 )五力;6 )七觉支;7 )八圣道支。
a)        1 )四念往:① 身念往  ,使人理解第一圣谛“苦谛”;② 受念往 ,使人理解第二圣谛“业谛”;③ 行念往 ,使人理解第三圣谛“灭谛”;④ 法念往 ,使人理解第四圣谛“道谛”。
b)        2 )四正断  :① 断断;② 律仪断;③ 随护断;④ 修断。
c)        3 )四神足 :① 欲神足;② 勤神足;③ 心神足;④ 观神足。
d)        4 )五根:① 信根;② 精进根;③ 念根;④ 定根;⑤ 慧根。
e)        5 )五力;① 信力;② ;精进力;③ 念力;④ 定力;⑤ 慧力。
f)        6 )七觉支;① 择法觉支;② 精进觉支;③ 喜觉支;④ 轻安觉支;⑤ 舍觉支;⑥ 定觉支;⑦ 念觉支。
g)        7 )八正道支:① 正见;② 正思;③ 正语;④ 正业;⑤ 正命;⑥ 正精进;⑦ 正念;⑧ 正定。
(三十九)        三门(梵文:tridvara ;藏文:sGo 一gsum )
身、语、意与思(意)、语(语)、业(身)相对应。头部的白色字符“Om ”代表“身”,喉部的红色字符“A ”代表“语”,而心部的蓝色字符“Hum ”代表“意”
(四十)        三解脱门(梵文:vimokshamukha ;藏文:rNam 一par-thar-sgo)
通过三解脱门就可获得解脱。“三解脱门”是:1 )空解脱;2 )无相解脱;3 )无愿解脱。
(四十一)        三宝(梵文:triratna;藏文:dKon- mchog 一gsum )
三宝:l )佛;2 )法;3 )僧。
(四十二)        三毒(梵文:trivisha ;藏文:Dug 一gsum )
“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大消极情绪,在《 轮回图》 中央绘制的“三毒”如下:1 )黑猪,象征着痴或愚;2 )红色小鸽子,象征着贪或欲;3 )绿色蛇,象征着嗔或怒。这三种动物相互咬着尾巴,象征着最初的痴愚可以生成贪欲,贪欲又生成怒,怒又可生成更进一步的愚痴。
(四十三)        圣道三要(藏文:Lam 一gyi 一gtso 一bo-rnam - gsum
获得圆满的圣道三要为:I )出离心;2 )菩提心;3 )正见
(四十四)        三根本(藏文:rTsa 一gsum )
“三根本”为:l )上师;2 )本尊;3 )空行母(或护法)。加被根本依上师或喇嘛;成就根本依本尊;除障根本依空行母。
(四十五)        三时(梵文:trikala ;藏文:Dus 一gsum )
三时为:l )过去;2 )现在;3 )未来
(四十六)        三金刚(梵文:trivajra ;藏文:rDo 一rje 一gsum )
三金刚为净化后的身、语、意。
(四十七)        十二因缘(梵文:dvadasanga 一pratityasamutpada )
在佛教的因果观念中,十二因缘是最重要的教法之一,它诠释了人生的种种苦难均源白痴愚及痴愚诱发的“业”。十二因缘以图形方式绘制在《轮回图》 的外圈上。
l )无明,盲人
2 )行,正在制作陶器的陶上
3 )识,受到食物吸引的顽皮猴子
4 )名色,站在船上的两名男子
5 )六入,有五扇窗和一扇门的房子
6 )触,一对正在接吻或six的人。
7 )受,被箭射中一只眼睛导致失明的人。
8 )爱,正在饮酒的人。
9 )取,正从树上采摘果实的猴子。
10 )有,孕妇或正在趴窝的母鸡。
11 )生,正在分娩的妇女。
12 )老死,拄着拐杖的老者和一具被抬往墓地的尸体。
(四十八)        二资粮(藏文:Tshogs 一gnyis )
二资粮 为:l )福德资粮  :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得以获得;2 )智德资粮 :通过修“六度”中的第六度“智慧”获得。
(四十九)        二空(梵文:dvisbunya ;藏文:sTong 一nyid 一gnyis )
二空为:l )人空:主体的人无自性(五蕴); 2 )法性,客观的法无自性。
(五十)        二谛(梵文:dvisatya ;藏文:bDen 一pa • gnyis )
二谛为:l )俗谛,通过普通的认知来体验现实世界显而易见的真谛;2 )真谛,通过圆满智慧来体验空性的实际真谛
(五十一)        二障(梵文:dvi 一avarana ;藏文:sGrib 一gnyis )
“二障”是遮蔽我们获得圆满佛性的因素。二障包括:l )烦恼障;2 )所知障:烦恼障也称作“解脱障”,其特点是带有消极的情绪、思想和情绪上的烙印,如:嗔、欲、嫉、妒。“所知障”也称作“迷执障”,其特点是痴愚。
(五十二)        般若(梵文:prajna ;藏文:Shes - rab )
“般若”一词的最佳定义或许是“智慧”或能根据空性正确理解万象的能力,或定义为直接领悟现实(空性)真实本质的感悟力。梵文“jnana " (藏文:Ye 一shes )一词也可以用来指“智慧”或“知识”。或许,圆满心境的“原始认识”或“纯净、未遭污染的知识和直觉”是其最佳定义。“般若”(智慧)始终被视为具有“阴性”特质,男神的女性伴偶常被称作“般若”。由于具有空性的“阴性”(与“色”的阳性相反),神灵的左手手印和器物通常展示他们的智慧。
(五十三)        本尊(梵文:ishtadevata , ishtadevi ;藏文:Yi 一dam , Lhag -pavi 一lha )
藏文“Yi 一dam ”一词指的是男女密宗神,修持者将其视为自己的禅定神。作为上师、本尊和空行母“三根本”之一。成就根本依本尊;加被根本依上师;除障根本依空行。
(五十四)        由旬(梵文:Yojana ;藏文:dPag 一tshad )
“由旬”是占印度的大计量单位,是不套具的牛拉着车舒适行走的路程距离。在早期的阿毗达摩体系中,一由旬相当于四千噚,大约四英里半。在后来的时轮体系中,由旬增倍至约九英里。《 时轮密续》 中列出了各种计量单位:“八颗粒相当于一个粒子。八粒子相当于一根优质发丝的发尖。八根发丝尖相当于一粒芥子。八粒芥子相当于一只虱子。八只虱子相当于一粒大麦。八粒大麦相当于一指节 二十四指节相当于一轸。四轸相当于一弓,二千弓相当于一闻距,四闻距相当于一由旬。”
发表于 2010-6-29 16: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功德,很受益。
发表于 2010-6-30 1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注册成功 所有的帖子都要 顶一下!
发表于 2015-12-19 06: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师兄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么多名词解释,而且这么细致深入,真是见到太晚。收获很大,望梅止渴。感谢师兄,随喜师兄!喇嘛千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班玛陈来藏传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GMT+8, 2024-3-29 18:46 , Processed in 0.2364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